成都哪个寺庙可以放生的地方多,成都求子去哪个寺庙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2-02 浏览:544次

一、三亚哪里放生小鱼

1、求观世音菩萨,去寺庙许愿吧。

2、心中常默念(不出声):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3、必求子得子,详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4、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5、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

6、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

7、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8、最好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念,一小时左右吧,身心放松平静下来,慢慢把心收回,专心默念(不出声):

成都哪个寺庙可以放生的地方多,成都求子去哪个寺庙

9、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10、如果累了,思绪散乱了,就放松放松,调整调整,松静自然了,再念下去。

二、放生鲤鱼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1、念佛心要恭敬虔诚,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从一至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最能去妄,妄念无处著脚,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久当自得耳。大势至菩萨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2、孕妇临产时,如遇不顺,若能念: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此时可念出声),必能顺利生产。

3、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不要轻易念出声,除非有难,临难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必闻声救难,必定能脱难。

4、成都佛教寺院的发展,在唐宋时期形成高峰,无论在佛法的弘扬方面和寺院文化艺术的发展方面,都居于全国首列,并有其独到的特色。玄奘在唐初入蜀,是成都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玄奘入蜀并在成都受戒,终成一代高僧,与唐宋成都佛教寺院的兴盛有密切的关系。

5、玄奘在唐初中原战乱时由关中入蜀,并非偶然,实际上是当时的关中和中原地区佛教僧人的普遍状况。首先,是蜀中籍僧人由中原归蜀,如“隋益州孝爱寺智炫者,成都人也。少小出家,入京听学数年,请令覆讲,若泻瓶无遗。会周武帝废佛法,欲存道教,乃下诏集诸僧道士。”智炫受众僧侣推举与道士当殿辩论,压倒道士锋芒。隋文帝初年,因年岁渐高,“怀土兴念,又以蜀川迥逺,奥义未宣,援首西归”成都。为隋蜀王杨秀所尊礼,让他居于成都孝爱寺,“供养无阙”。[1]还有“隋益州招提寺释慧恭,成都人也,俗姓周氏。周末废佛法时,与同寺惠逺结契勤学,逺诣长安。”学成大乘佛法,“并皆精熟,还益讲授。卓尔絶群,道俗钦重。”[2]此外还有释慧宽,“姓杨氏,绵竹孝水人,”在周武帝灭佛时,“依相禅师隐于南山。及隋兴教,辞师还蜀。尝受嘱云:汝还蜀土,大有徒众。”[3]

6、除隋末唐初蜀中僧侣到中原求学后归蜀讲学外,在隋末唐初,还有一些与玄奘相同的中原高僧入蜀。如《蜀中广记?高僧记》载:隋释道基为隋末名僧,大业五年曾为炀帝召至洛阳朝廷讲经,“百辟卿士,咸异响而共嗟焉。后鼓锡南郑,张教西岷,巴蜀奔飞,望烟来萃。”在成都开讲佛法大乘摄论,“终以贞观十一年二月卒于益部福感寺,春秋六十有余矣。”[4]“唐益州多宝寺道因,姓侯氏,濮阳人也。”在中州一带有很大名声,为当时名流推崇。在隋唐之际,因中原战乱,“避难三蜀,居多宝寺,开论维摩,听者千数。”应与玄奘在成都同时。后玄奘自印度取经返长安,奉命译经,需要大量助手,于是以皇命把道因法师“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与玄奘法师翻译梵本,兼充证义。奘师偏奖赏之,每有难文,同加参酌焉。”[5]能得到玄奘的赞誉,可见道因法师的佛学水平与梵文水平是相当高的。在隋唐之际入蜀后又出蜀的佛教僧人,还有释慧暠,他是湖北安陆人,“幼入道门,即怀远量,年方登立,便升法座,”可见有很高的佛学造诣。由于中原的动荡,他认为“闻岷雒三巴,尚昏时网,欲以法弘导,远化未闻。隋大业年,泝流江峡,虽遭风浪,厉志无前,既达成都,大弘法务。”唐朝建立后,再次出蜀,“后旋途南指,道出荆门。既返安州方等寺,讲说相续。以贞观七年卒于所住,春秋八十有七。”[6]

7、北方僧人大量入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隋末唐初的北方战乱,当时战乱之下僧侣的遭遇,与平民同样悲惨。隋末关中僧侣释道兴的遭遇可证。“释道兴姓刘,本住秦州。八九岁时常念出家,二亲不许。年决意诣大光寺剃落。时天下大乱,贼寇交横,母为贼掠将去,离城六十里。兴没命寻逐至,已被伤未絶。贼见曰:此僧诚为至孝,逐母至此,便不尽命,负母还城。”道兴为避难而入蜀,他“避难投蜀,年满进具,常行兰若头陀乞食。”可见当时处境之窘迫。但由于道兴博闻强记,不久开始在成都佛寺开讲“律筵,每年讲席,极为稽引,二十度来请者,方许开宗。”在蜀中佛学界有较好的名声。[7]北方僧人的大量入蜀,带来了佛教各流派的传播,并主要集中在成都讲学,“成都诸德既萃,大建法筵。于是更听基暹摄论,毗昙道震迦旃延论。”使成都各佛教寺院的佛学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玄奘才有可能在成都“二三年间,究通诸部,年满即以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8]

8、玄奘法师在成都流寓并参与法筵的主要寺院是圣寿寺。宋代侯溥说,玄奘法师在“唐武徳初入蜀,至成都寓圣寿院。院有观音塑像,师夙宵行道,环绕虔肃凡三年,其地为之没踝。”关于玄奘在成都,还有一些传说。据说“一日师行道,有僧衣溃疡秽癯焉而至。师告曰:以尔不蠲,勿触污吾道场。僧复之曰:子不读普门品乎,应以比丘身得度者云何?师悟乃膜拜,则皇然既已化为观自在菩萨之形矣。因授师以般若心经,且教之曰:它日逢苦厄,诚心诵此,吾必汝护。言讫忽不见。贞观初,师往西域求法,至河沙,无复轮蹄之行。魑魅憧憧,妖形怪仪,或后或先。师诚心念观音名,不能却,乃诵向所授经,而四顾洁然矣”。[9]这一传说应为后代西游记中观世音菩萨与唐僧故事之所原本。

9、实际上整个隋唐时期,中原一旦出现动乱,由于蜀中的安定与生活的相对富裕,佛教僧侣也就会出现到蜀中讲学避难的现象。如唐末的长安大安国寺僧人释僧彻,为唐懿宗所礼敬,“毎属诞辰,升麟德殿法座讲谈,敕赐紫袈裟。懿宗皇帝留心释氏,颇异前朝遇。”但在黄巢之乱中,随僖宗逃亡到成都。“以广明中巢寇犯阙,僖宗幸蜀。其夕彻内宿,明日仓黄与杜光庭先生,扈从入于岷峨。”[10]又如著名的无相禅师,是新罗国王子,“以开元十六年泛东溟至于中国,到京玄宗召见于禅定寺,后入蜀。”安史之乱,玄宗避难至成都,“迎相入内殿供礼之,”后在成都西郊创建净众寺。[11]还有僧缄,长安人,在僖宗“干符中,巢寇充斥,随流避乱至渚宫,缄避地夔峡间。后唐同光三年入蜀,遂居净众寺。”[12]

10、在唐代前期,佛学的讲座主要集中于圣寿寺、多宝寺、福感寺等寺院,唐代后期则主要集中在大慈寺。唐代大慈寺讲经风气很盛,影响很大。如唐代文宗时的僧人释知玄,“字后觉,姓陈氏,眉州洪雅人也。曾祖图南,任梓州射洪县令。”为官僚世家,但从幼志在佛门,十一岁出家为僧,十三岁即闻名蜀中,“时丞相杜公元颖作鎭西蜀,闻玄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下。黑白众日计万许人,注听倾心,骇叹无已。自此蜀人弗斥其名,号陈菩萨耳。”知玄在成都净众寺受戒,又随师出蜀,“从本师下三峡,历荆襄,抵于神京资圣寺。”并得到唐文宗的重视,召入禁中顾问。[13]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 2002-2030 必心放生网 鄂ICP备2022017074号-1 必心放生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