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放生公司排名前十,北京香山碧云寺的雕塑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1-23 浏览:565次

一、哈尔滨放生鱼哪里买

1、碧云寺在北京西郊香山的东北麓,坐西北而向东南,沿山坡而建,寺内殿堂随着山势层层上升。全部寺塔的建筑甚为壮丽。寺创建于元至顺中(1330—耶律阿利吉,原名碧云庵。明正德中(1506—御马监太监于经,将庵扩建为寺,并在寺后为他自己建造了生圹,准备为他死后葬身之地。嘉靖初于经下狱死,家产被抄没,寺圹未用。天启三年魏忠贤又就其庵道再加拓广,作为魏忠贤的生圹。崇祯元年忠贤被杀,也没有葬在此处。清乾隆十三年就其墓圹改建成金刚宝座塔,并仿杭州凈慈寺的罗汉堂的规模在塔东南建了一座罗汉堂,在寺东北建了行宫院,行宫院西有泉水,叫作水泉院,景色深幽。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灵柩停放在此寺中。后移葬南京紫金山,便利用金刚宝座塔作为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现在寺中各殿中的塑像,大致保存于经、魏忠贤二人拓建时的原塑,虽经过清代的修整,仍可体现明代艺人的巧思。

2、在进入雄立在高台上的寺门后,过桥为山门殿,殿中有二金刚力士像。左像左手抚杵,右手扬拳;右像左手平掌,右手扬杵。像高4·8公尺,衣服冠戴,彩画鲜明,花纹折迭,相貌威猛,充分显示作者的心思豪放和艺术精巧。

3、再进两旁是钟楼和鼓楼,中间是天王殿。其中四天王像已毁于北洋军阀时代,仅存中央铜铸的弥勒佛像(布袋和尚像),像高2·5公尺,甚为浑厚圆润,是明代精品。

4、再进过鱼池石桥是大殿,额曰“能仁寂照”。殿还是明代建筑,单檐庑殿顶,前有月台。殿中奉三世佛:中央是释迦牟尼佛,左是药师佛,右是弥勒佛。释迦像旁侍立两罗汉、两菩萨,即左是迦叶尊者和文殊菩萨,右是阿难尊者和普贤菩萨,姿态优美,座下两力士尤佳。东西两壁塑十八罗汉,全部衬以山谷岩石,各罗汉旁都有侍者,姿态不形相如生,意趣悠然。惜经清代修整,有失其真,彩色亦过于纤巧。释迦像壁背后是观世音菩萨立像,四周衬以《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所说“救八难”的故事和龙女、善财童子、龙王、海神、天王、韦陀等像。殿中又有明嘉靖九年和崇祯二年铸铜钟各一口。

5、大殿前左右各有六角经幢一座,前三面有文,后三面无字。左幢刻尊胜咒,右幢刻大悲咒。殿后中央有碑亭一座,亭中是乾隆十三年碧云寺碑,碑阴刻弘历(清高宗)于同年所作游碧云寺诗。

6、亭后是菩萨殿,额曰“静演三车”,中奉五大菩萨塑像是:中央观世音菩萨,左文殊菩萨,再左大势至菩萨;右普贤菩萨,再右地藏菩萨,各乘狮象等坐骑。正当各菩萨之上、在殿枋间,有各个菩萨的小型塑像。东西两壁塑二十四诸天和四星像。

7、在诸菩萨像和诸天像的四周都塑有细小的人物故事像,如唐僧取经等,其内容难以究考了。

8、菩萨殿后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中山堂。

9、中山堂后山上是金刚宝座塔,所谓金刚宝座塔是指印度菩提伽耶城的释迦牟尼佛成道处的纪念塔。凡是仿其式样而建的塔,便称为金刚宝座塔。登山以后首先有雕工精细的汉白玉石牌坊一座。牌坊面宽34公尺,高十余公尺,额题“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牌坊左右有石照壁,其上浮雕有人物像,左半段的人物题名是:陶渊明为廉,诸葛为忠、李密为孝、相汝为节;右半段为人物题名是:狄仁杰为孝、文天祥为忠、赵必为廉、谢玄为节。此照壁的背面左右各雕刻狮子。照壁的两翼正面都雕刻天马,背面刻有八仙。

北京放生公司排名前十,北京香山碧云寺的雕塑

10、坊内左右各有一砖建碑亭,亭中是金刚宝座塔碑,左是满文、蒙文,右是汉文、藏文。亭的结构极为特色,再进砖碑牌坊便是金刚宝座塔。

二、昆明湖哪里放生黑鱼

1、金刚宝座塔也是坐西向东,全高34公尺,是用汉白玉石砌成的。下是两层塔基,下层台基高16公尺,上层台基高5·42公尺,有石阶可上。塔基之上建石塔、也分两层。下层长方形,宽15·68公尺,深21·18公尺,周围雕刻佛像,分上下两排,中间隔以螭首。正面中为券洞,额题“灯在菩提”。门券上雕有飞仙、龙、凤、狮、象。门两旁下列雕弥勒佛(布袋和尚)、达磨祖师和四大天王,上列雕无量寿佛像九尊。其余三面,上下两排都雕释迦牟尼佛像,共七十二尊。南北两面是:西有七佛,东有三佛,中间有一分叉,分叉的两侧面各雕一佛;正面雕一佛,佛的两旁各雕一塔。如是上下两排相同,便有四塔;南北两面共计便有八塔,这象征释迦如来一生应化的八大处所:一降生处、二成道处、三转法轮处、四现神通处、五从牣利天下处、六化度分别僧处、七思念寿量处、八入涅槃处。在此八处都建有宝塔以为纪念,称为八大灵塔。在后面中央凸出,下列有一佛龛,龛旁各雕一花一佛,上列雕五佛,凸处两旁上下各雕两佛。龛中佛像现已不存。

2、由正面的券洞内左右循石阶上升至塔上,又有石塔八座。最前方左右各一圆形梵塔,四面各依西藏密宗仪轨雕一佛母像。正面为叶衣佛母,右面为大白伞盖佛母,后方为救度佛母,右方为尊胜佛母。叶衣佛母是藏文名称。在汉文佛经中称为叶衣观音。形象是一面二臂,手中持药草。佛经中称其能除一切疾病。大白伞盖佛母,在汉文佛经中称为大白伞盖佛顶。其形象是三面六臂,左第一手持白伞,第二手持绳索,第三手持弓;右第一手持箭,第二手持金刚杵,第三手持旛。佛经中称其能除一切灾害。救度佛母在汉文佛经中称为多罗菩萨。其形象是一面二臂,手中持莲华。佛经中称其能除一切苦恼。尊胜佛母在汉文佛经中称为尊胜佛顶。其形象是三面八臂。左右第一手合持金刚杵与金刚索当胸;右第二手持佛像,第三手持箭,第四手与愿印;左第二手施无畏印,第三手持弓,第四手持宝瓶。佛经中称其能除一切障难。

3、梵塔之后,中央有一金刚宝座式的方塔。塔顶的式样,是中央两层方盘的柱体,四隅各一梵塔式的宝瓶。塔身正面有一佛龛,龛额上题“现舍利光”。佛龛内四壁都是石刻佛画。正面是一佛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佛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左右两壁有十六供养菩萨,分为上下两列,每列四菩萨。就是“法源、衣、密酒器、镜、涂香、灯、烧香、花、琵琶、笛、鼗鼓、腰鼓、嬉、戏、歌、舞”十六供养菩萨。龛内券门上刻有色、声、香、味、触五供养菩萨,门券下脚左右各刻一供养人。龛顶为圆穹形,四面各一佛。最上是藏文的毗卢遮那佛咒和药师佛咒。所有这些佛画都是根据西藏地区风格绘刻的,塔顶上左右两面各有三佛,与龛内释迦佛合成七佛。即是过去世的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此塔的后面就是上升的蹬道口。

4、此方塔之后有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中央一塔,四隅各一塔。中央方塔四面各雕释迦牟尼佛像,手的姿势各各不同。正面是与愿印(象征降生),左面是降魔印(象征成道),后面说法印(象征转法轮),右面定印(象征入涅槃)。四面佛像左右各有二菩萨立像,即是八大菩萨。此塔重檐之上还有一佛龛,其中有佛一躯。四隅方塔的每面正中雕一罗汉坐像和两旁二侍者,就是十六罗汉。全塔雕像都是根据西藏地区的传统形相而雕造的。由此可以考知乾隆时代雕刻艺术的技巧情况。

5、在金刚宝座塔前方下面,大殿的西南是乾隆十三年仿杭州凈慈寺罗汉堂的规模所建的罗汉堂,中奉木雕的五百罗汉像,像貌无有重复的,是清代较好的雕刻,堂是由字形,中间有四个小天井,四面各有抱厦一间为入口。正面的抱厦中有四大天王像。因为堂是坐西向东,所以罗汉的排列是由东北而西北而西南而东南。在堂的中央,中字甬道的中心奉三世佛,正面甬道口为面向内的韦陀立像,右边甬道口是永明禅师立像,左边甬道口是宋代呵骂秦桧的疯僧立像,后面甬道口是地藏菩萨立像,这三像都是面向外,在左方梁上有宋道济禅师像,就是俗所谓济公是。

6、北京虽自辽代以来,就是首都。但是现存的辽、金、元、明时代的艺术作品并不多。辽、金、元三代征集了大批艺人在此,修建了不少工程,创作了许多雕塑。当时的作品尚能保存宋代的现实主义作风,极为优美。元代由于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的来华,与其弟子刘元等有所创作,艺术作风有所发展。元末荒乱,曾经中断。明代中叶逐渐恢复。身形面貌虽较近真,而衣纹的处理多嫌琐碎。清代雕塑则并面貌亦嫌空虚。碧云寺的两殿雕像,是北京所保存的明代雕塑中尚为完整和精良之作,虽经清代重修,仍可窥见明代现实主义作风的端倪,为考证中国艺术源流的一项重要资料。

7、寺庙寺庙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寺庙”。它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素有“先有寺庙,后有北京城”的民谚。寺庙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宛如在九条巨龙的拥立之下。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错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点缀期间,环境极为优美。寺庙规模宏大,寺内占地5公顷,寺外占地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寺庙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北京城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寺庙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寺庙而建成的。现寺庙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多种多样。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宛如众星捧月,散布其间,组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景点众多,样式多样,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寺庙不但人文景观丰富,而且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春夏秋冬各有美景,晨午晚夜情趣各异,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扬京华。

8、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辽代高僧法均在此建戒坛,四方僧众多来受戒,故又名戒坛寺,寺内因拥有全国最大的佛寺戒坛而久负盛名。寺院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殿、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遗址)、观音殿和戒台殿。其中戒台是中心建筑。殿宇依山而筑,层层高升,甚为壮观。西北院有中国最大的戒坛,与泉州开元寺、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戒台寺尤以松树出名,“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活动松、自在松、九龙松、抱塔松和卧龙松,合称戒台五松。每当微风徐来,松涛阵阵,形成了戒台寺特有的“戒台松涛”景观。寺院建筑格局独特,主要寺院殿堂坐西朝东,中轴线直指距离70公里的北京城,建筑样式基本是辽代风格。从千佛阁遗址往北拐,首先看到一个两进的四合院,院内幽雅清静,自清代以来,这里以种植丁香、牡丹闻名,尤其黑牡丹等稀有品种,更是锦上添花,故称牡丹院。清恭亲王奕欣曾在这里隐居10年。牡丹院的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它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与江南园林艺术巧妙融合。寺内的戒坛,其规模是在辽咸雍年间形成的,人们称其为“天下第一坛”,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高等级的受戒之所,虽历尽沧桑,仍保存完好。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国北方目前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

9、西峰寺位于岢罗坨,与岢罗坨相距很近。明代万历年间曾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的沈榜写的《宛署杂记》曾记载:“西峰寺在李家峪。,唐名会聚,元时改玉泉,正统元年太监陶容等重建,赐今名,有记。”这就是说,西峰寺始建于唐代,当时与马鞍山腰戒台寺同称一名——慧聚寺。那时,两寺的关系非同一般。到了元代,因为“内有胜泉涌出不匮,外有山岚环绕如幛”,该胜泉“名胜寒池,大旱不枯“,遂将慧聚寺改称玉泉寺。到了明代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历事五朝“的惜薪厂掌厂太监陶容因公到玉泉寺,发现该寺已破败不堪,遂出资重建,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二月开工,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六月竣工。重修后的该寺布局为:山门内为钟鼓二楼,依次为天王殿、如来宝殿、毗卢殿、后楼、塔院;塔院在寺的东北角,有唐代的俊公和尚塔一座,元代月泉新公和尚塔一座。寺门外石桥一座,石狮子一对。该寺修缮一新后,明英宗朱祁镇亲赐寺名“西峰寺”,这个名字沿用到今天已经有570年了。提起明英宗朱祁镇,人们很可能回想起这位9岁登基,年号“正统”,23岁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刺军队俘虏,8年后通过“夺们之变”又重登皇帝宝座。38岁便驾崩,庙号“英宗”。一生多灾多难的皇帝。明英宗一生虽历尽曲折,但他所赐寺名后世却沿用了570年。明英宗赐名后15年,到明代宗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明代宗朱祁钰还赐于西峰寺谕碑一通,明令对古寺进行保护,同时赐经卷一藏,以示恩典。

10、灵严寺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齐家庄村。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后又于元至正年间重建,而到了明永乐年间改为尼姑寺。灵严寺北踞金柱山。寺院南向,原有山门殿、钟鼓楼、太子殿、伽蓝祖师堂、大雄宝殿以及两厢配殿十数间。抗战期间,灵严寺大部分被日军焚毁,只剩下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整体建筑体现出元代手法和工艺。该殿顶及山墙等在清代曾改建过。殿内现供奉释迦佛像,两侧铜菩萨像4尊,佛前小佛像4排,多达50尊。殿东侧塑刘备、关羽、张飞像,置于龛台内,西侧有如来佛龛,佛像背光上顶金翅鸟。灵严寺内现存的还有:成化二十二年《重修灵严寺记》碑和嘉靖六年《重修灵严寺碑记》。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 2002-2030 必心放生网 鄂ICP备2022017074号-1 必心放生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