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放生分时间吗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04-12 浏览:257次

  二十四节气话养生:惊蛰

  惊蛰为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是指春雷初响,惊醒蛰伏中的昆虫。这个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是桃花红、李花白、鸟儿高飞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24节气之惊蛰

  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出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雨水渐多,是春播的有利时机。

  春天,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民间称之为“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春回大地,天气渐暖,人体皮肤的血管和毛孔也逐渐舒张,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由于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量增多,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所以出现“春困”。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北方阴寒未尽,冷空气较强,气候变化大。所以,为了抵御渐退的寒气,人们又提出“春捂”。这在惊蛰期间尤为突出。

  ◇惊蛰的养生:

  惊蛰时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精神、饮食、起居的调养。《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志生。”这是说,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对于北方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的地区要注意保暖。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春天养肝 家庭食谱简单做(图)

  饮食调养要根据节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

初一放生分时间吗

  据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由于惊蛰时候天气转暖,雨水渐多,人们除了出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的“春困”症状外,还会在这时节容易感染肝病、痄腮、流感等疾病。

  特别提醒,惊蛰应该多食补肾增强免疫力的东西,让病毒、细菌远离人体。在中医看来,不同体质的人养生方法也不一样,市民必须分清自己的体质,切勿乱吃乱补,避免弄巧成拙。

一代高僧:慧可大师

慧可大师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氏,虎牢(今河南荥阳)人。他是天竺禅师菩提达摩的入室弟子,在中国禅宗史上,被尊为禅宗东土二祖。

  慧可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年青时业儒,饱读经史,后来皈依佛教,精研三藏典籍。曾入京城与人交流学问。当时佛学界思想比较守旧,门户之见、派系之争相当严重。所以慧可虽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终因无所师承,而受到盘踞高位的僧中令望的非难和冷遇。他怀才不遇,只得退归旧里,默默地艰难地独自探索着佛学的精蕴。

  约莫在他40岁时,菩提达摩大师来到魏境,在嵩山至洛阳一带游化传道。慧可与另一僧人道育,与达摩接触后知道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便虚心地奉达摩为师,追随在达摩左右,周到地为他营办衣食,竭诚加以照顾服侍。如此经过四五年之久,达摩为他们两人的真诚所感动,便把自己禅学的精髓传授给他们。其要点是“壁观”和“四行”。“壁观”又称“理入”,认为一切含生都具有同一真性,只是受到虚妄的“客尘”障蔽,才陷入迷误,不自知自身具有真性。因此要通过凝住安心,使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悟入实相,从而达到无自无他,凡圣等一,与道冥符,寂然无为的境界。这种方法偏重于理论思考,也叫做“藉教悟宗”。“四行”就是“行入”,属于日常行事的实践,具体内容有“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种,主旨在逆来顺受,无欲无为,求得心境的平安适道。

  慧可向达摩学习了6年,透彻地理解了大乘空宗的要义,达到了理事兼融,苦乐无滞的境界。也许是他在学习中比道育更专诚更敏悟,所以最后达摩决定将慧可作为自己法系的继承人,传授给他4卷《楞伽经》,嘱咐说:“我看中国境内,只有《楞伽经》最适宜传播。你依照此经修行传教,自然可以济度众生。”慧可牢记老师的嘱托,认真地实行“壁观”和“四行”,同时认真地按照《楞伽经》的宗旨行事。

  达摩逝世后,慧可埋名隐迹,在黄河沿岸一带行道。然而由于他早年树立的好名声,还是有众多的道俗信徒想方设法探听到他的行踪,前来致敬,要求拜他为师。慧可不忍拂大家的好意,便发挥他的好口才,剖析入微地阐述了达摩禅的要旨。于是独树一帜的达摩禅学,便迅速而广泛地为世人所知。

  天平初年(534年),慧可来到东魏新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大力传播达摩禅新学说。在这里,他受到了旧学派的多方阻挠和打击。有一位拥有徒众千人的道恒禅师,正在大力传授旧禅学。见慧可到来,标新立异,吸引了不少信众,便攻击慧可的言论是魔语,派遣上足弟子去和慧可辩难。没想到其弟子到了慧可讲座,听了慧可说法,泰然心服,反而不满道恒旧说,干脆就留下来向慧可学习,不回道恒处复命。道恒见差遣的人去而不返,又续遣第二人,如此再三,都有去无回。过了一些天,道恒在路上遇见这些派出的弟子,便责问说:“我用了许多功夫教导培养你们,犹如打开了你们的眼目,怎么竟敢做出这种背师的事来?”弟子们答道:“我们的眼目本来是正的,因为听了您的教导才变斜了。”道恒愤怒已极,更加痛恨慧可,不惜买通地方官加害慧可。慧可受到迫害,险些送了生命,不得已离开邺都,流离于邺、卫之间(今河南安阳至汲县一带),韬光晦迹,不敢再公开地大规模地传教。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慧可晚年弟子不多,并且始终没有确定自己认可的法嗣。

  但是,任何一种真正有生命力的新学说、新思想,决不是貌似强大的旧势力所能压抑、摧残得了的。慧可虽然身处逆境,可是向他求教请益的人仍然不绝如缕。江南著名的三论宗学者慧布到北方游学时,即曾慕名向慧可叩问禅法,得到印证。还有一位向居士,是北齐天保初年(550年)著名的禅学学者,也曾修书与慧可通好,并谘询有关真如与宇宙万有之关系的问题。慧可以诗谒的形式作了回答,文曰: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伸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馀。诗中无馀就是涅槃的意思。全诗大意是万法皆同真如,众生之身与佛无别。如果认为有差别,那是一种迷惘的错误认识。只要空一切相,断一切差别,灭一切迷惘,就能达到本性清净的涅槃境界。所以涅槃成佛,都要向自己内心去寻求,无须在身外另求涅槃境界。

  慧可答诗的思想实质和形式,都对唐中叶慧能创立的禅宗有很大影响和启发。从思想上说,此诗强调了达摩禅无相的本义,明确提出了万法皆如、身佛无别的主张。只是数传之后,一般的学习者不能领会达摩禅法的本义,复于心上着相,并且背离忘言的祖训,竞相细析经文,执著名相,少能在坐禅修心上精进不懈。慧能指斥北宗经师名相之学,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际上正是力求“领宗得意”,直接绍承和发扬“南天竺一乘宗”本来之精神。从形式上说,诗偈言简意赅,很适宜用来概括丰富深奥的思想,后来禅宗盛行偈语,应是受到了佛学前辈如慧可此诗的一定影响。所以,无论从慧可直接就学于达摩,亲自从达摩那儿接受了作为传法凭证的《楞伽经》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慧可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来说,他被尊为禅宗东土二祖都是当之无愧的。

  后世传说,慧可向达摩学禅,有“立雪”和“断臂”的故事。说是慧可向达摩求法时,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乃立雪数宵,断臂呈献达摩,以表精诚。这一故事不见于唐道宣撰的《续高僧传》。在《续高僧传》的《慧可传》里,只记载说慧可遵照达摩的教导传播禅法时,遭贼斫臂,他以法御心,不觉痛苦,火烧斫处,血断帛裹,乞食如故,曾不可人。同传另外记载着有一位叫慧满的禅师,在唐初曾夜宿柏墓中,遇雪深3尺,而卧起如常。看来,是后来禅宗史的编撰者将慧可的遭贼斫臂与慧满的卧雪故事混为一谈,附会出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是不足置信的。但是这一故事强调了求法者为法献身的精神和弟子对老师的虔敬态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这一故事自唐中叶以来一向为禅家所乐道。南宋理学家杨时、游酢初见理学宗师程颐,值程瞑目而坐,二人侍立于外,及觉,门外之雪已积到一尺深。这一尊师重道的动人故事,未始不是受慧可立雪断臂的传说影响所致。

  大概是修禅有益于身心的缘故,慧可很长寿。他经历了周武帝灭佛的劫难。在灭佛过程中他和同学昙林禅师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事后南行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在那里收徒传法。隋朝建立后又回到邺城,至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寂化,享年107岁。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 2002-2030 必心放生网 鄂ICP备2022017074号-1 必心放生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